兒時初讀《射雕英雄傳》時,那木訥的主角郭靖其實并沒有讓筆者有多喜歡,反倒是書中的五絕高手讓人無法忽視,尤其是「東邪」黃藥師,這人行事風格不拘世俗禮法,略帶邪氣,大部分的孩童心中都有幾分叛逆,所以黃藥師這種亦正亦邪的角色自然是最容易收獲讀者的喜愛的。
黃藥師在后來的《神雕俠侶》中也有登場,雖然年紀老了,但飄逸瀟灑依舊如當年一樣。
(黃藥師、黃蓉劇照)
不過這個角色最終的去向卻成了謎,自第三次華山論劍后,他就不知所蹤了,金庸為何沒將黃藥師的結局點明?這背后又藏著怎樣的故事?
《神雕俠侶》末尾,群雄展開了第三次華山論劍,不過說是論劍,其實群雄并未比武,他們是在談笑間決出了新一代的五絕人選。
「東邪」黃藥師保持原位不變,「南帝」段智興已然出家,于是換了個「南僧」的稱號,余下的三個位置則由郭靖、楊過以及老頑童頂上。
其中「南僧」段智興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角色,金庸是否交代他的結局都無關緊要,因為金庸筆下的歷史人物的結局往往都與他們的歷史原型一致。
而「中頑童」周伯通的結局則不難推測,當初楊過調解他與瑛姑、一燈大師的恩怨之時,他就邀請一燈大師前去百花谷居住,他是這麼說的:段皇爺,瑛姑,你們一齊到我百花谷去,我指揮蜜蜂給你們瞧瞧,我又新學了一門掌法,一共十七招,嘿嘿,了不起,了不起。楊兄弟,你治好了你朋友之后,和你小妹子也都來玩玩。」
(楊過、小龍女劇照)
可想而知,后來老頑童多半是與瑛姑一同隱居百花谷,至于一燈大師是否也一同前往百花谷則不重要了。
「北俠」郭靖的結局雖未在《神雕俠侶》中寫明,但通過《倚天屠龍記》的劇情可知他最終是與妻子黃蓉以及兒子郭破虜一同戰死襄陽。
「西狂」楊過的結局也未在《神雕俠侶》中寫明,同樣是到了《倚天屠龍記》中才有答案,黃衫女的出現就足以證明楊過和小龍女最終是在活死人墓終老一生。
五絕之中,唯獨「東邪」黃藥師去向不明,金庸為何不交代他的結局?此舉有何深意?
有人可能會說「黃藥師的結局多半是與楊過、郭靖一同戰死在襄陽」。
(郭靖、黃蓉劇照)
的確是有這種可能,因為黃藥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精通各種陣法,《神雕俠侶》書末的那次襄陽大戰中幾乎就是他在指揮群雄作戰,可以說他是文武雙全,對于襄陽而言,他的作用比郭靖還大,他若能助郭靖守城自然是極好的。
然而根據后世武林人士的回憶,似乎最后一次襄陽大戰爆發時,黃藥師并不在襄陽。
關于那次大戰,周芷若是這麼說的:「 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郭公破虜青年殉國,沒有傳人,是以刀劍中的秘密,只本派郭祖師傳了下來。」
這里提到了郭靖夫婦,提到了郭襄,甚至兩次提到郭破虜,卻沒提黃藥師,自然足以說明黃藥師沒有參與這次戰斗。
(郭芙劇照)
至于這里為什麼沒有提到郭芙,那也不難解釋,郭芙是耶律齊的夫人,耶律齊又是丐幫幫主,他們要處理丐幫之事,畢竟亂世多難民,丐幫自然會吸納不少新的幫眾,當然,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黃藥師哪去了?
其實對于一個創作者而言,不將一個角色的故事說透無非兩種原因,一種是埋伏筆,這很好理解,黃藥師畢竟也算是開創了桃花島一脈神功的宗師級人物,留他一命,可以讓后續的劇情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很明顯,《倚天屠龍記》中并沒有桃花島一脈的傳人,所以金庸沒交代黃藥師的結局自然不是為了「埋伏筆」了。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黃藥師后來的去向不符合讀者的期望,不適合被寫出來。
(黃蓉劇照)
從讀者常規的認知來說,黃藥師作為黃蓉的父親,郭靖的岳父,他自然有理由前去襄陽協助女兒女婿守城,但問題在于黃藥師不是一般人,世俗禮法可約束不了他。
當年黃蓉覺得小郭襄與外公有幾分相似,你看她當時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原著道:「她自幼聽母親談論陰陽五行之變,也學了兩三成。她性格雖然豪爽,卻不魯莽粗心,比姊姊聰明得多。 黃蓉常說:‘你外公倘若見了你,定是喜歡到了心坎兒中去。’黃藥師頗務醫卜星相、琴棋書畫、以及兵法縱橫諸般雜學,郭襄小小年紀,竟隱然有外祖之風,既分心旁騖,武功進境便慢,同時異想天開,我行我素,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令郭靖、黃蓉頭痛之極。 她在家有個外號,叫作‘小東邪’。」
這句話雖短,卻透露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黃藥師在郭襄成長的這十六年間居然一次也沒來看過外孫女,否則黃蓉又如何會說「 你外公倘若見了你,定是喜歡到了心坎兒中去」?
這是符合原著設定的,后來郭襄的生日宴上,黃藥師見到郭襄時的表現也說明了他們的確是第一次見面:「黃藥師不答,向郭襄招了招手,笑道:‘孩子過來,讓外公瞧瞧你。’郭襄忙近前行禮。黃藥師拉著她手,細細瞧她臉龐,黯然道:‘真像,真像。’」
(郭襄劇照)
不過黃藥師見到多年未見的家人也依舊顯得十分涼薄,在短暫的相聚之后,他見楊過離去,自己也就跟著離去了。
黃藥師這個角色的家庭觀念淡薄,哪怕自己的女兒、女婿有難,他也未必會出手相助,他向來都是我行我素,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后來的結局多半是云游四海,繼而孤獨終老,這固然符合他的人設,卻未必符合讀者心中所想的一個父親、一個外公的形象,所以金庸沒將他的結局寫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為了不讓黃藥師給讀者留下不好的印象。